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兵
(如皋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江苏如皋 226531)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价值。方法:依据入院顺序将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均使用桂附地黄丸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则使用温针灸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0d,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与对照组比更高(P<0.05)。对比疲劳症状积分显示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为(4.51±1.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更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可减轻患者患病痛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温针灸;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效果
慢性疲劳综合征多见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女性的患病率要略高于男性。从事脑力劳动者患该疾病的几率更高[1-3]。有调查发现生活压力以及职业压力是诱发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患病后患者会出现无法缓解的疲劳且持续6个月以上的表现,同时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失眠、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我国中医对该疾病进行研究发现脾肾阳虚型临床最为多见,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此次研究将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为对象,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入院顺序将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入组标准:①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②患病时间均≥6个月。③均无针灸治疗禁忌。④均为自愿参与。⑤参与研究前1个月内未曾接受过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病程不足6个月。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患有严重皮肤疾病或糖尿病。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为(37.8±2.1)岁。患病时间:6-25个月,平均为(15.4±6.1)个月。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为(37.7±2.6)岁。患病时间:6-26个月,平均为(15.5±6.3)个月。对比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有可行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桂附地黄丸(生产厂家: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1021898)进行治疗,8丸/次,每日服用3次,口服给药。
观察组则进行温针灸治疗,患者采取侧卧体位,对所选穴位以及经络处进行消毒,选穴位肾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肾俞穴以及脾俞穴直刺0.8-1.0寸,足三里穴则直刺1寸,针剌手法为提插捻转补法,在得气后点燃艾条,并将其插在穴位针尾处,在皮肤表面覆盖隔热纸,避免烫伤,等待艾条燃尽。百会穴平刺0.5寸,肝俞穴斜刺0.5寸,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进行1次,左右隔日交替,治疗10d,停止治疗1d,两组均治疗30d。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标准[5]: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症状分级量表进行评价,若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95%以上为治愈。减少70%以上为显效。减少30以上为有效,未达到如上标准为无效,以治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②疲劳症状积分:以疲劳量表14(FS-14)进行评价,最高分为14分,得分越高则表示疲劳程度越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技术资料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的比较
60例患者均配合完成治疗,治疗后对比疗效显示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对比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 |
30 |
4 |
6 |
8 |
6 |
24(80.0) |
观察组 |
30 |
12 |
10 |
7 |
1 |
29(96.7) |
χ 2 |
|
|
|
|
4.043 |
|
P |
|
|
|
|
0.044 |
2.2两组治疗前后疲劳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疲劳症状积分的对比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的对比结果则显示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疲劳症状积分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组对照 |
30 |
10.84±2.33 |
7.42±1.26 |
观察组 |
30 |
10.83±2.15 |
4.51±1.24 |
t |
0.017 |
9.016 |
|
P |
0.986 |
0.000 |
3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会引起患者长期无法缓解的疲劳,同时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失眠等诸多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疾病的人数也有明显增多。曾有相关调查发现该疾病的患病率为0.07-2.8%,打工者患病率则为3.6%,且发达国家患该疾病概率更高[6-8]。慢性疲劳综合征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有研究发现多数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会有免疫系统紊乱的情况,同时也会影响到神经系统以及感官系统[9-10]。临床对该疾病尚无特效疗法,多采取认知治疗以及口服抗病毒治疗等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百合病”、“虚劳”等范畴,主要病位在脾肾,劳累、情志不舒、饮食不节等为病理因素。肾阳气虚则水湿泛滥,不能温煦脾中阳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虚弱则运化无力,影响脏腑气化功能。温针灸疗法是常用中医治疗手法,其通过对五脏俞穴进行针刺来促进气血畅通,促进五脏功能的恢复,改善机体平衡,同时也可达到温经散寒、舒经活络的治疗效果[11-12]。此次研究中主方以膀胱经背俞穴肾俞、脾俞、肝俞、进行温针灸健脾益肾、固本培元,选阳明胃经足三里及太阴脾经三阴交益智安神、培补脾胃,配伍诸阳之会百会,平补平泻,清利头目。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以及镇静的等多种功效,温针灸同时结合了针刺以及艾灸,因此可同时达到艾灸的药理作用以及针刺穴位的双相调节作用。对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所得疗效更为显著,为96.7%。对比两组治疗前疲劳症状积分显示无明显差异,对比治疗后则显示观察组更低。以上研究结果可证明温针灸的应用可提高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更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通过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效果较为理想,更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可减轻患者患病痛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1] 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分析及其对T淋巴细胞
[2] 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7, 37(8):814-818.
[3] 罗玳红, 黄琼, 吕细华,等. 扶阳灸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17,32(11):1726-1729.
[4] 候娜娜, 李爱玲, 滕丽萍,等. 督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7, 39(8):1235-1238.
[5] 李金霞, 谢晶军, 潘中强,等. 从任督二脉经穴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9):768-771.
[6] 吴整军, 钱妍, 仝战旗,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述评[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7):144-145.
[7] 侯晓勇, 贾广坡, 田连营,等. 前后配穴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作用机制研究[J]. 河北医药, 2016, 38(10):1560-1562.
[8] 李超然,刘德柱,杨燕,等.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及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07):89-92.
[9] ]朱凤亚.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及针灸疗效差异性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8,36(03):88-90.
[10] 赵晓萌,万青云,吴文忠,等.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郁”论浅识[J].天津中医药,2018,35(04):278-280.
[11] ]刘友保.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6):117.
[12] 苟千了,方媛媛,王基容,等.中医外治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9):78-79.
[13] 宋春华,段霞,冯国湘.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6,32(09):1223-122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