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视角下科技语篇中定义的分类和翻译

语域视角下科技语篇中定义的分类和翻译

高巍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大连市 116622)

摘要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以语篇段落为单位,旨在探讨科技语篇中定义的分类和翻译,指导科技语篇翻译实践。

关键词  语域 科技语篇 定义 翻译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categoriz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definitions in technical discours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register theory.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 formal, semi-formal and non-formal definitions. The findings can contribute to technical translation.    

Key words  technical discourse  register  definition  translation  


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用定义介绍科技新概念,或解释新技术,或用新方法阐述旧观点。定义篇幅长短不一,长到一本书,短到一个句子。Trimble (1990) 通过界定三类科技语篇定义的构成要素和特性,将定义分为三类,(1)正式定义,(2)半正式定义,(3)非正式定义。但是,Trimble 主要以句子为单位分析三类定义,在语篇层面讨论不足,尤其是没有阐述定义分类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语域理论,以语篇段落为单位,为Trimble定义分类提供理论框架,以便指导科技语篇翻译实践。

Hatim & Mason (1990) 依据语域理论(Halliday and Hasan 1976),认为任何文本都有功能,旨在交际。交际者有着共同交际目的和预期,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主题(语场, Field of discourse),扮演不同的言语角色(语旨,Tenor of discourse),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特定的文本功能结构与语言形式(语式,Mode of discourse ),完成交际任务。社会活动的性质和交际语境决定使用相应的体裁,交际者的态度决定使用的语篇,

进而决定文本结构和语言正式程度。科技语篇翻译是特殊的语场 (marked field of discourse),对于科技译者不仅是双语术语对等的问题,而且涉及科技文本作者和使用者的背景和目的 (Gregory (1980Hatim & Mason 199048-49 )。笔者(2016)基于语域理论将科技语篇与文本范畴化,如下图表所示:

图表1 基于语域理论的科技语篇范畴

文本正式程度

语场:使用范围

语旨:交际者

语式:语言形式

 

 科技论文、

著作、报告

 

科学家之间

信息极为精确、术语较多、句法严密;概念翻译要精准。

 

 中

  产品说明书、

操作手册

工程师、用户和商务人员之间

信息较为准确,句法比较严密;概念翻译要准确。

 

 

科普读物

科技专业人员与科普读者

信息较少,精确度较低,翻译简洁生动、易懂。

科技语篇语场指的是科学家所撰写的科技论文、著作及报告;工程师所撰写的产品加工、工艺手册和产品操作说明书;科技专业人员撰写的科普读物,包括自然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比如空调、磁悬浮列车等。科技语篇语旨指的是科技英语的使用涉及不同群体,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师、技术产品的用户,以及对科普感兴趣的读者。科技语篇语式指的是科学家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专业性很强,概念信息极为精确、术语较多、句法严密,概念翻译要精准。这类科技文本正式程度属于高级。企业的工程师撰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手册、操作说明书;信息较为准确,句法比较严密,概念翻译要准确。这类文本正式程度属于中级。科普读物的对象是非专业的读者,内容深入浅出,信息较少,精确度较低,翻译简洁生动易懂。文本正式程度是初级。

基于以上语域理论的科技语篇与文本范畴,我们可以看出Trimble (1990)对于定义的分类对应文本的正式程度,即,正式定义适用于科学家之间,在科技论文、著作、报告中使用。正式定义的内容包含三个要素:(1)被定义概念,(2)概念所归属类别,和(3)能区别于同类别事物的重要特征。半正式定义适用于工程师、用户和商务人员之间,在加工、工艺及操作手册中使用,不包括正式定义中第二项关于所属的类别,只涉及所含三要素中的两项,即(1)被定义概念,和(3)区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非正式定义适用于科技专业人员与科普读者之间,在科普读物中使用,包含内容有:(1)被定义的概念名称,和(2)隐喻和视图。本文收集三种不同正式程度的定义性语篇,作为案列,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案例分析和讨论

1.1 正式定义

ST(原文本)

The research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ntelligent logistics warehousing system

Internet of things was proposed in 1999,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network connection objects, its definition is: through th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infrared senso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formation sensing equipment such as the laser scanner,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agreement, connect the item with the Internet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location,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a network.

[Source: Bindley C. The research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ntelligent logistics warehousing system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6, 1(3): 45-55. 译本来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ebcb93b0ddccda38366bafbc.html]

TT(译文本)

物联网与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研究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被提出的,物联网是连接物品的网络,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该文本节选自国际学术期刊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收录于SSCI中,用于科学家同行之间交流,专业性与科学性强。该文本介绍物联网与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对物联网的定义包含三个要素:被定义的概念—物联网;所属类别—一种网络; 区别特征—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原文本信息量多、概念精确度高,译文保留原文本的句子结构,确保信息的精确性。

1.2半正式定义

ST(原文本)

5G is Now

To meet the preceding requirements, 5G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ver exist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100 billion connections

• 1 ms latency

• 10 Gbps throughput

[https://www.huawei.com/en/industry-insights/outlook/mobile-broadband/5ghttps://www.huawei.com]

TT(译文本)

   5G已来

基于上述需求和挑战,5G与现有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千亿级别的联接数量

• 1毫秒的超低时延

• 10Gbps的通信速率

 原文本选自华为全球官网,译本选自华为中国区官网。该文本是华为公司工程师撰写的新技术说明与介绍,正式程度属于中级。文本5G这项技术进行定义,说明区别于其他移动通信技术的区别特征 — 千亿级别的联接数量,1毫秒的超低时延,10Gbps的通信速率。该文本旨在使用户大概了解这项新技术,不需要阐述归属类别 — 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度知识。

译者将“advantages”一词译成“区别特征”, 强调5G技术区别于其他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再比如 “1 ms latency” 译成“1毫秒的超低时延”,传达推广产品的语用信息。

1.2  非正式定义

ST(原文本)

That might seem to rule out both rapid space travel and travel back in time. However, there is a possible way out. It might be that one could warp space-time so that there was a shortcut between A and B. One way of doing this would be to create a wormhole between A and B. As its name suggests, a wormhole is a thin tube of space-time which can connect two nearly flat regions far apart. Please see the illustration below.

[SourceStephen Hawking, Chapter 10,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88:203]

TT(译文本)

 这样看来,快速空间旅行和往时间过去旅行似乎都不可行了。然而,还可能有办法。人们也许可以把时空卷曲起来,使得A和B之间有一近路。在A和B之间创造一个虫洞就是一个法子,顾名思义,虫洞就是一个时空细管。它能把两个几乎平坦的相隔遥远的区域连接,请看下图。

 

 

 

该文本选自Stephen Hawking撰写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主要定义“时空细管”的概念。Hawking主要是用隐喻和图示解释概念和定义。时空细管是一个抽象的物理学概念,是通过细长管道连接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区域。作者用“虫洞”作为隐喻的喻体,类比 “时空细管”本体的特性。作者通过使用读者比较熟悉的现实生活事物,解释和定义抽象的科学原理,使读者容易理解。该科普文本中多使用单句,简明清楚。译者把握作者思维,译文简洁、生动和易懂。

2 结 语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旨

在探讨科技语篇中定义的分类和翻译。所选三个文本分别为科学论文、技术说明书与科

普读物,文章的专业性和难易程度由高至低

翻译的语式正式程度也是由高至低。在翻译科学论文中概念定义时,译者保留原文语序,

达到语言和形式对等,确保信息精确性。在翻译技术说明书中概念定义时,译者主要传

递文本信息的功能。在翻译科普读物中概念定义时,译者保留原文语言简明生动的文体。然而,定义仅是科技语篇功能之一,并且是

和描写、分类、指示和图示功能融合在一起使用的,本研究将对其他功能和翻译逐一讨论。

3  参考文献

1 Gregory, M.J.‘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Firthian tradition,Meta 1980,25(4):455-66

2 Halliday, M.A.K and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1976

3 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4 Trimble, Loui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 高巍,《科技英语语篇与翻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