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益创业培训在“双创”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王香菊)
2008年,武汉为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全市掀起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创业热潮。自“双创”活动开展以来,武汉的创业工作更上一层楼,呈现出“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扶上马、送一程;‘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的景象。在公益创业培训方面,打造了“创业武汉”系列公益培训、“创业星光大道”创业大赛、“创谷”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青桐计划等公益培训品牌,汇聚了李德毅、段正澄等10多名院士,2000多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几十万人次,形成了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多载体的培训服务体系。
一、武汉政府公益创业培训的定位
一直以来,武汉市政府不断深化政府公益创业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以适应创业培训的灵活性和培训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在提倡政府公益培训普惠均等的同时,依托市场的力量,提供更高质量、更有针对性的公益创业培训,从而促进武汉创业热潮的蓬勃发展。
公益创业培训的对象以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尤其是因为业务能力好而提拔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帮助他们由技术性人次转型为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侧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中长期管理能力的提升,与市场上的收费课程和企业内训互为补充。大型公开课与小班培训课程互相搭配,公开课注重营造氛围,给创业者启发,小班培训课程注重系统性与长期性。
二、武汉政府公益创业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公益培训方式,营造创业氛围。一是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创客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丰富多彩的创业创新活动,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创业创新政策宣传、解读,帮助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三是树立创业创新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报道创业创新先进人物事迹,营造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宽容失败、勇于开拓的社会氛围。四是改变过去单纯讲授的满堂灌模式,大力开展培训进企业进校园进园区活动,积极开展带着问题去游学,请企业家、专家、导师走进企业培训活动。
(二)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着力提高公益培训的实效性。武汉市非常注重公益创业培训的系统性,培训内容涉及企业的战略、市场营销、市场目标及市场定位、财务管理、风险与管理、团队与机制、危机与处理、公关与礼仪、股权激励等几大模块。通过系统的培训,一是让培训对象了解企业的战略、市场、目标与定位、营销、财务、风险、团队、危机、公关等方面的知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提升。二是让培训对象坚定创业信念,明确创业方向,基本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危机处置能力,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创业。
下图是2017年创业武汉系列公益培训在各个主题模块中的培训情况,根据培训的需求针对性调整培训的主题与班次,也是提高公益培训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注重培养创业导师团队,加强培训后续的辅导。武汉市一直注重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成立了众多创业培训指导团队,如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团、导师人才团、科技咨询团、投资服务团、媒体宣传团等服务团队,分别开展创业之家的创业帮扶、政策行、导师行、科技行、投资行、宣传行等活动。仅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团就有150多名导师,或个人或几个导师一组每年辅导100个创业项目,提供免费的持续的创业帮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组织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发挥了各行、各类专业人士在服务创业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为有志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指导、创业项目、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援助,增强了创业实效。一是组织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众创空间负责人,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初创企业负责人开展创业辅导,宣讲解读创新创业政策。市创业办在全市遴选了20位具有引领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创业典型,组织开展了6场“艰苦创业、诚信立业”巡回演讲报告会,受众群体达几千人次。二是围绕武汉市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企业需求,组织相关行业领域科技专家,深入企业一线针对具体需求,开展帮扶指导。三是组建由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投协会等专业投资机构以及知名投资人组成的投资团,通过项目路演、投资对接、项目考察、工作座谈等方式,帮助基层开展投融资对接。四是通过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挖掘地方双创亮点,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展示创新创业人物风采。
(四)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资源,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2017年,武汉市提出了“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邀约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把武汉的教育资源优势成功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营造创业氛围。
为了把招商引资进来的优势资源、资本,留下来落地生根,武汉市政府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资源,组织了青桐计划、创业武汉走进大学、进园区等各种公益培训,促进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整合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核心作用,重点构建适合创业创新的企业管理体系,激发企业员工和大学生的创造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放企业培训资源。在青训营培训班中,利用政府与学校的资源,邀请成功企业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系统培训与实操演练,经过培训的学员在“创青春”和“互联网+”大赛选拔中共获9金19银28铜,获奖团队36个,获奖学员60余人。4个团队晋级“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专项赛)全国决赛。多名学员获省市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女神馆APP”等创业项目获得投资人青睐,既让大学生学到创业经验,也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
(五)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创业培训通知集中发布平台。利用微信、网站等网络手段,鼓励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当前各部门的创业政策与公益创业培训信息基本上孤立,但是随着“双创”活动的推进,各部门的配合度越来越高。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局等部门的网站都已经了增加了相关链接。前不久,市经信委、科技局、税务局、金融工作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新时代下企业发展形势展望》大型公益公开课,700多位企业家参加。类似这种联合举办的活动也将越来越多。
三、武汉政府公益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培训。目前,武汉市通过“智慧城市”、“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等多个重要服务和应用类项目,与“中国光谷”重点项目平台“青桐汇”结合,设置了产、学、研对接、创业项目路演、双创政策解读等系列活动,进行了非常好的尝试,但是对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次的培养还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下一步,政府公益创业培训要结合武汉市情,加强对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食品、时尚消费品等新型行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次的培训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对公益培训质量的监管。在服务监管和成果验收方面,培训服务提供者是对客户负责,而不对用户负责,缺乏完善的服务评估监管,成果往往被简单化为接受培训的数字。当前武汉市的公益创业大多是对主讲师资、到课率、合格率(是否是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满意度及资料规范度来考核的。这些五项指标都是对当时培训现场的测评,难以评估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实效。下一步,政府要更加注重公益创业培训的事中监管和事后服务。一方面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公益创业培训过程的监管和考核。另一方面,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对公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事中考核和事后评估的情况纳入公益创业培训活动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