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改善肝硬化腹胀的临床观察
胡乃毅 汪洁
(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改善肝硬化腹胀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肝硬化腹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王不留行子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改善肝硬化腹胀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P<0.01)。
关键词:耳穴贴压;穴位贴敷;肝硬化腹胀;疗效观察
肝硬化(hepafic cirrhosis),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我国肝硬化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1]。疾病可累计多系统,以肝功能不良和上消化道为最,患者多有食欲缺乏、腹胀等不适。临床治疗多以西药改善肝功能,治疗并发症为主,辅以饮食调护等缓解临床症状。起效慢,容易反复,甚有肝硬化患者自发病起腹胀症状一直未得解决。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在慢性病的防治上应用越来越多,成效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对肝硬化腹胀患者加以两种中医外治法予以护理干预,探讨其对改善腹胀症状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参照重庆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重新修订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及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研究会规划教材《内科学》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有主诉腹胀。排除标准: 因肝性脑病导致的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或其他合并恶性肿瘤、肾功能异常、妊娠等导致的蛋白质代谢异常者。
1. 2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7 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胀评(1~3分)患者共12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 年龄36~50岁,平均( 48.5±2.4) 岁; 乙肝肝硬化病程1~8年,平均( 4.4±0.6)年。临床症状: 腹水26例,黄疸14例,下肢浮肿12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观察组中男43例,女17例; 年龄37~54岁,平均(42.8±2.6)岁;肝硬化病程1.3~8.2年,平均(4.3±0.4)。临床症状: 腹水25例,黄疸4例,下肢浮肿25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对比2组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其中常规治疗包括护胃、护肝用药、对症干预( 如黄疸者使用退黄剂,腹水者给予利尿),护理包括常规饮食指导、充分休息、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贴压、穴位贴敷治疗。
1.3.1耳穴贴压 耳穴压豆前告知患者其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配合度。取穴肝、胃、三焦、大肠,再加减。予王不留行籽取穴压贴,每穴按压10~20下,每天四次,每次间隔4小时以上,按照患者的证型和耐受性取补发或泻法按压。左右耳交替取穴,3~5天更换一次。7天为1个疗程, 连用4个疗程。
1.3.2穴位贴敷 取三棱、甘遂、牵牛子、厚朴、沉香、莱菔子、薄荷各等分,烘干, 研成粉末、装瓶备用。先将脐部用温水洗净, 然后取药粉15g, 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 置于脐上, 外盖纱布, 以透气胶布固定。取穴:天枢*2、气海、中脘、神阙。每日换药1次,每次4~6小时, 7天为1个疗程, 连用4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自制腹胀症状积分尺[3],从0分到3分。0分表示无腹胀;1分表示轻度腹胀,但不影响生活,能耐受;2分表示中度腹胀,影响进食,不影响睡眠;后3分表示严重腹胀,无法进食,影响休息和睡眠。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评价。
1.4.2护理效果观察 显效: 腹胀评分0分;有效: 腹胀评分降低;无效: 腹胀评分无变动。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的各项指标评定的分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 检验。
2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
观察组 60 40 19 1 59( 98.3)* 对照组 60 20 30 10 51( 83.3) |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0.05
3讨论
肝硬化,祖国医学称“积聚”,主要与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感染虫毒、以及黄疸等病迁延不愈有关。在中管局中医护理方案中将其分为湿热内阻、肝脾血瘀、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病位涉及肝、脾、肾。祖国医学认为腹胀与“膨胀”、“气鼓”症状类似,气滞湿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均可致病,多和肝脾肾有关。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理论,施护得当,改善症状与治疗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妙。肝硬化通常发病慢,病程较长,腹胀症状常见、易反复发作,为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腹胀症状至关重要。
中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聚,十二经通于耳”。对耳穴刺激能够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直达病所。左莹莹、王玮通过临床实践发现[4][5],耳与经络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特定耳穴刺激可缓解症状、治疗疾病。本研究主取穴肝、胃、三焦、大肠,再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加减脾、肾等穴,从而达到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疏通气血的作用。
穴位贴敷的组方中, 甘遂、牵牛子泻下遂水、消肿散结, 使潴留水饮排泄体外; 厚朴行气燥湿,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沉香、莱菔子行气消胀; 三棱破血行气、消肿散结; 薄荷疏肝解郁, 又有芳香辛散之功效, 促使药物直达病所。 具有行气活血, 逐水消胀, 通络散结之功。取穴天枢理气行滞、气海气化消胀、中脘梳理中气、神阙和胃理肠,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理气消胀。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对缓解患者腹胀的症状优于对照组,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对缓解肝硬化腹胀症状有效。不足的是,在本研究的研究方向仅针对疾病的一个症状,其实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对患者的其它症状和指标都有帮助,但未留取足够数据进行分析,实在遗憾。在后续的实践和观察中我们将会进一步全面分析此方法对肝硬化患者其它症状和并发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40.
[2]郑佳.耳穴贴压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 49-50.
[3]夏莹.中医综合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胀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J].四川中医,2016,34( 04) :199-200.
[4]左莹莹,黄福斌. 除痞消渴汤配合耳穴埋籽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 : 31-32.
[5]王玮.耳穴压豆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 123-124.
第一作者:胡乃毅,女,35岁,主管护师,本科,护士长,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联系方式,13971124125.通信地址,武汉市硚口区中山大道215号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邮编4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