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利用报刊宣传抗俄斗争述略(1904—1910年)
冯静静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沙俄在中国东北一系列的侵略,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其“黄俄罗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民众反抗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情绪日益高涨。在辽宁地区许多新型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创办报刊,揭露其侵略行为,通过报刊的舆论力量进行抗俄斗争。
关键词: 辽宁地区;抗俄;报刊
在中国近代史上,沙俄通过侵略在中国攫取大量的权益,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充当急先锋,趁机出兵我国东北,妄图把东北变为其“黄俄罗斯”。东北人民的抗俄斗争此起彼伏,从1901年到1905年的拒俄运动、1903年反对沙俄违反《交收东三省条约》拒不撤兵的斗争、1904年反对日俄战争等。从1904年到1910年民众的抗俄斗争,越发自觉和广泛。辽宁地区报业的兴起,报刊成为抗俄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
一、1904—1910年辽宁地区的报刊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资源丰富,刘国林先生曾写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是其生动的写照,这也成为帝国主义觊觎的对象。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为其侵略行径服务的报纸也抢滩辽宁,辽宁省的创报活动相对活跃。在这一时期,沙俄于1904年首先在旅顺创办的《关东报》和在沈阳创办的《盛京报》是东北出版最早的中文报刊。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在旅顺和大连的权益,随着开始大规模在辽宁地区抢占舆论阵地。1906年由中岛真雄在沈阳创办的《盛京时报》在中国历时38年,其信息量相当浩瀚博大。作为日本的机关报,办报立场代表日本的利益,为日本获得大量权益而制造舆论声势。《盛京时报》创立目的是为与沙俄争夺在东北的舆论阵地,排挤沙俄在华的势力。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辽宁地区的新型知识分子、民间社团机关、清政府开明官员也开始创办报刊,大造社会舆论声势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国民日报发刊词》上说“舆论者,造因之无上乘也,一切事业之母也;舆论者,必具有转移社会、左右世界之力者也。”1905年12月,谢荫昌在沈阳创办了《东三省公报》。这是东北地区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推动辽宁地区甚至是东北地区报刊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至此,辽宁地区的报刊业打开了新局面。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整个东北地区国人报刊呈现出“勃而不兴”的局面,但总的趋势辽宁地区的报刊还是相当活跃,向前发展,打破清末俄、日帝国主义对辽宁地区报刊垄断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创刊的报纸数量不断激增,种类更加丰富,有官报、民报、白话报、革命派报、外国人所创的报等多种形式。其报纸内容更加贴近民意,进步性也更加明显。办报环境也相对宽松,报道的文章更具有针砭时弊,很好的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一时期创办的报刊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04—1910年辽宁地区部分报刊一览表
刊物 |
创刊时间 |
创办人 |
创办地点 |
语种 |
报种 |
《关东报》 |
1904年 |
史弼臣(俄) |
旅顺 |
俄日中 |
外报 |
《盛京报》 |
1904年 |
史弼臣(俄) |
沈阳 |
俄日中 |
外报 |
《营口商报》 |
1905年 |
大井宪太郎(日) |
营口 |
日 |
外报 |
《满洲日报》 |
1905年 |
中岛真雄(日) |
大连 |
日中英 |
外报 |
《辽东新报》 |
1905年 |
末永纯一郎(日) |
大连 |
日中 |
外报 |
《大同报》 |
1905年 |
谢荫苍(中) |
沈阳 |
中 |
民报 |
《东三省公报》 |
1905年 |
谢荫昌(中) |
沈阳 |
中 |
官报 |
《奉天通俗白话报》 |
1905年末 |
奉天全省学务处 |
沈阳 |
中 |
白话报 |
《盛京时报》 |
1906年 |
中岛真雄(日) |
沈阳 |
中日 |
外报 |
《海城白话演说报》 |
1906年 |
管洛声(中) |
海城 |
多语种 |
白话报 |
《刍报》 |
1906年 |
朱霁青、钱公米(中) |
沈阳 |
中 |
革命派报 |
《东三省日报》 |
1907年 |
汪洋(中) |
沈阳 |
中 |
民报 |
《简明日报》 |
1907年 |
吕君玉(中) |
沈阳 |
中 |
民报 |
《微言报》 |
1907年 |
秦玺、寿世公(中) |
沈阳 |
中 |
民报 |
《奉天教育官报》 |
1907年 |
谢荫昌、肖鸿均(中) |
沈阳 |
中 |
官报 |
《营口醒世汇报》 |
1907年 |
张兆麟(中) |
营口 |
中 |
民报 |
《满洲日日新闻》 |
1907年 |
后藤新平(日) |
大连 |
日中英 |
外报 |
《营商日报》 |
1908年 |
潘达球(中) |
营口 |
中 |
民报 |
《通俗白话报》 |
1908年 |
奉天学务公所 |
沈阳 |
中 |
白话报 |
《自治白话报》 |
1908年 |
管洛声(中) |
海城 |
中 |
白话报 |
《满洲新报》 |
1908年 |
小川义和(日) |
营口 |
日 |
外报 |
《辽鞍每日新闻》 |
1908年 |
渡边德重(日) |
鞍山 |
日 |
外报 |
《泰东日报》 |
1908年 |
金子平吉(日) |
大连 |
日 |
外报 |
《满洲日报》 |
1908年 |
中野声(日) |
大连 |
日 |
外报 |
《东三省民报》 |
1908年 |
赵中鹄(中) |
沈阳 |
中 |
民报 |
《醒时白话报》 |
1909年 |
张兆麟(中) |
沈阳 |
中 |
白话报 |
《大陆日日新闻》 |
1909年 |
吉野直治(日) |
沈阳 |
日 |
外报 |
《亚东日报》 |
1909年 |
郭俊臣(中) |
营口 |
中 |
民报 |
《奉天谭风报》 |
1910年 |
宋文林(中) |
沈阳 |
中 |
民报 |
《大中公报》 |
1910年 |
袁毗升、沈肝若(中) |
沈阳 |
中 |
革命派报 |
《奉天劝业报》 |
1910年 |
奉天劝业公所 |
沈阳 |
中 |
民间社团机关报 |
资料来源: 方汉奇 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42.;姜长喜 严学勤 谌纪平.辽宁期刊史(1905—2010)[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姜长喜 谌纪平.辽宁老期刊图录(1905—1949)[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6.;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5集)[M].人民出版社,1982.;魏润生.辽宁百年报纸(第一卷)[N].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编印,2005.; 史和 姚福申 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赵建明.近代辽宁报业研究(1899—1949)[D].吉林大学,2010,183—211.
二、1904—1910年辽宁地区报刊报道日、俄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沙俄在我国东北侵略攫取的权益,引起其他帝国主义的觊觎之心。帝国主义出于自身在华利益的考虑,把沙俄看成他们对东北侵略的障碍。为争夺我国东北的领土和矿产资源,于1904年日俄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爆发一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一年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极其严重。据日本在沈阳创办的《盛京时报》刊载:“东北各族人陷于枪烟弹雨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这篇报道真实的反映当时沙俄和日本在东北交战给中国人民造成不可泯灭的伤痛,“至此民已不复聊生”。乔德秀大连营城子人,生长于那个时期,耳闻目睹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尤其沙俄日本相继侵占辽东半岛,他深恶痛绝。其编纂的《南金乡土志》的武事志中写道:“俄日争雄,遗祸租界,尸填碧海......俄人多方侵凌。”对沙俄的侵略事实翔实可靠的揭露,欲唤醒民众的爱国之心。1907年,张兆麟在营口创办的《营口醒世汇报》时是以“改革社会,热心开通民智,主张自立自强,敢于反对列强侵华,揭